由“致富”到“村美”符合村民意愿

发布时间:2015-09-23 09:39:41 浏览量:264

安庆老话说“有多少粉做多大粑”。美好乡村建设是传承中的完善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推进。我市近三年来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。从“致富”走向“村美”,再借“村美”资源使村民更富。古皖大地一处处自然与传统相融合的村落以美好新姿成为了“十二五”重要成就。

近日,省委主要领导在美好乡村示范点———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考察时,对我市三年来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良好示范效应,以及乡村面貌的改善给予了充分肯定。2015年9月14日,《安庆日报》在《开启建设“四个强市”新篇章》报道中特别提到:“不搞贪大求洋,始终立足实际,保持乡村原貌,留住了记忆,留住了乡愁,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和大力支持。”笔者注意到,“保持原貌”与“留住记忆”,进而上升到“留住乡愁”的文化层次,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大拆大建,特别是突出对古村落的保护,美好乡村的“美”源于它的自然古朴,其“好”在于乡村环境的整洁有序,其源泉还是来自于乡村经济的发展。精神与物质文明内涵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全新的诠释。

安庆有句俗话叫“有多少粉做多大粑”,美好乡村建设同样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,“致富”与“村美”相辅相成。由于工作的原因,笔者接触过潜山官庄与水吼镇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资料,给人突出的感觉是,这些乡村牢牢把握当地山水和土特产资源,大力发展山场经济,致力于农民的脱贫致富。乡村经济上去了,为文明创建和村庄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。如潜山县水吼镇大山水牌,大力发展旅游经济,美好乡村游成为品牌,使村庄与景区融为一体,无形中促进了美好乡村建设。潜山县官庄经验也是这样,农民富了,带动村庄建设的更加美好。

以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为主要标志的美好乡村建设,正在我市由点向面层层推进,方兴未艾。古皖大地一处处自然与传统相融合的村落以美好新姿成为“十二五”的重要成就。目前我市已有77个省级重点美好乡村示范村,正在推进建设的省级中心村有85个。2015年,我市又有79个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列入规划。美好乡村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,从技术层面上说,是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,汇集了财政、环保、住建、农业等行业要求,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在村庄建设、生态环境、经济发展、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量化指标。也就是说,做到了真抓实干,不仅要“村美”,而且要“人富”。

再者,“不搞大拆大建”也是关键。我们从潜山、岳西、太湖等地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成就来看,这些村庄很好地保留了山村的特点,道路、村舍秉承传统,对古祠堂、古民居、古树名木和池塘都给予了原样的修复与保护,也就是说今天的村庄依然是记忆中的村庄。由于实施了垃圾的集中处理、村路的硬化、饮水的清洁工程,加之村舍的改善和绿化的推进,整个村庄整洁有序。由此看出,在美好乡村建设中,“不搞大拆大建”是务实的态度,是“三严三实”作风的体现,一反过去动不动就来个“高大上”的动作,看上去有冲击力,其实破坏了乡村原貌,劳民伤财,甚至负债重重,伤了村庄元气。为此美好乡村建设还是要重在乡村家居环境的改善上,立足农村自然环境和实际来规划建设,不能一时冲动,将传统村落弄得面目全非,不知所云。

美好乡村建设是在传承中的完善,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推进的,并非是推倒重来,大拆大建显然违背了美好乡村建设规律。我市近三年来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,从“致富”走向“村美”,再借“村美”资源使村民更富,进而实现“生态宜居村庄美、兴业富民生活美、文明和谐乡风美”的美好乡村建设初衷,此等经验应该总结,让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借助美好乡村建设成就成为新的大概念。